痛泻症,最常见的症状是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从病因学方面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在明确病情之前,应慎用止痛药和止泻药,以免掩盖病情,耽误治疗。避免滥用抗生素类药物,防止肠道菌群失调而发生腹泻。

从西医的角度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慢性肠道疾病,如有便前腹痛、泻后痛减的症状,常辨证属于肝脾不调,然有虚实之不同。虚证以中阳不足为主,致肝气不疏者,必舌质淡、脉沉弱,以理中汤加减;实证以肝气不疏为主,克伐脾土,舌多正常,脉弦,多以痛泻要方加减。

黄元御《四圣心源·卷六》:“泄利者,肝脾之下陷也。谷入于胃,脾阳升磨,精华归于五脏,而化气血,糟粕传于大肠,而为大便。水入于胃,脾阳消克,化为雾气,上归于肺,肺气降洒,化而为水,注于膀胱,而为小便。水入膀胱,而不入大肠,而后糟粕之后传者,不至于滑泄。水之消化,较难于谷,阳衰土湿,脾阳陷败,不能蒸水化气,则水谷混合,下趋二肠,而为泄利。

谷贮于大肠,水渗于膀胱,而其疏泄之权,则在于肝。今水入二肠,而不入膀胱,则乙木疏泄之令,不行于膀胱而行于大肠,是以泄而不藏也。盖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水寒则生气不旺,而湿土郁陷,又复遏其发育之机,生长之意不遂,怒而生风,愈欲疏泄。膀胱空虚,既无可泄之物,大肠盈满,水谷停积,故乙木后泄,而为下利。缘木气抑遏,郁极而发,为湿土所限,不能上达,势必下行,行则水谷摧注而下故也。其发之过激,冲突脏腑,则生疼痛。奔冲抵触,而不得上达,盘郁结塞,则生胀满。其一切诸证,皆缘土败而木贼也。

苓蔻人参汤

人参二钱甘草二钱白术三钱干姜三钱茯苓三钱肉豆蔻一钱,煨,研桂枝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大便寒滑不收,小便热涩不利,加石脂以固大肠,粳米以通水道。

泄利缘肠胃寒滑,法以仲景理中为主,而加茯苓燥土,肉蔻敛肠,桂枝疏木,泄利自止。若滑泄不禁,则用桃花汤,干姜温其湿寒,石脂固其滑脱,粳米益气中气而通水道,无有不愈也。泄利之原,率因脾肾寒湿,法宜温燥。间有木郁而生风热者,投以温燥,泄利愈加。然乙木虽为风热,而己土则是湿寒,宜清润其肝儿温燥其脾。……《伤寒论》: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缘厥阴之经,木郁风动,津液耗损,故见消渴;风木郁冲,故心中疼热;下泄脾阳,乙木愈郁,己土被贼,故下利不止,此乌梅丸证也。……仲景乌梅丸方,连、柏与椒、姜、桂、附并用,治蛔厥而兼久利,最善之方也。

泄利之家,肝脾下陷,则肺胃必上逆。胃逆不能降摄甲木,肺逆不能收敛相火,相火上炎,多生上热。久泄不已,相火郁升,往往喉舌生疮,疮愈则利作,利止则疮发。口疮者,胆胃之逆甚;下利者,肝脾之陷剧也。迭为盛衰,累年不愈,是宜温燥水土,驱其湿寒,下利既瘳,口疮亦平。庸工见其口疮,而清上热,则脾阳益泄,利愈加而疮愈增矣。”

笔者在临床上遇到久治不愈的痛泻症,常采用温阳除湿,疏肝理脾的方法,取得比较好的疗效。现记录如下:

1、痛泻案——桂枝人参汤加味

王某,男,24岁。痛泻而兼外感,发热恶寒,晚上脐周痛而腹泻、泻后痛减,胃胀,烦躁,舌淡,脉弱。此肝脾不调,兼外感之候。处方如下:

党参20g,炒白术20g,干姜20g,炙甘草20g,吴茱萸15g,桂枝20g(后入),生姜20g。3剂。

按:痛泻一症,因肝脾不调也。然有虚实之不同。虚者以中阳不足为基础,致肝气不疏,患者必舌淡、脉不足为据;实者舌多正常,脉弦,多有肝气不疏之症。前者用理中汤加吴茱萸,后者用痛泻要方。痛泄要方(刘草窗)见于《医学正传》,其组成为:白术二两,炒芍药二两,炒陈皮一两五钱,炒防风一两。上细切,分作八服,水煎或丸服。久泻,加升麻六钱。

2、痛泻案——附子理中汤加味

李某,女,20岁。痛泻3年,表现为脐周阵发性痛、痛则泄、泄后痛减、日三五次不等。食少,不知饥,食后胀,心烦眠差,畏寒肢厥,腰酸神倦。经前烦甚,因痛泻而经来次数亦增加,色黑,量少;时时带下,呈乳白色或黄或白,或呈蛋清状晶莹透明,或呈水样如泉水涌出,势如月经,当此之时则腰酸如折。诉说病情时悲苦流泪,哀叹不已。慢性病容,形体消瘦,大肉尚存未脱。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虽细弱而胃根尚存。辩证为肝脾不调,肾虚络脉不固。

白附片40g(先煎)红参20g苍术20g干姜30g炙甘草30g桂枝30g吴茱萸15g西砂仁20g。5剂

二诊:胀痛好转,知饥,守方5剂。

三诊:证情无变化。附子60g干姜40g加补骨脂20g,肉豆蔻20g。5剂

四诊:胀好转,痛泻次数减少为每日1~2次,守方5剂。

五诊:证情同上。附子80g干姜60g炮姜20g。3剂

患者经治疗4个月左右,胀痛消失,精力好转,自信心增强,最后附子用量至80g,干姜60g,并加服鹿茸善后而病愈。

按:治疗慢性病贵在辨证准确,要有方有守,不可急进贪功。本例患者形体消瘦,虽大肉存而未脱。脉弱而胃根尚在,但病至此际,先后天并损,非补再无他途。然补之之法,遵"养阳在滋阴之上","阳生阴长"的道路,抓病机,用经方而收全功。

logojoin

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kouchuanga.com/yeekc/9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