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下
☆☆☆接上篇☆☆☆ 十六、肾纹 肾纹解析: 位置:小指掌面末节横纹处。 操作:术者以左手虎口夹住小儿小指,右手中指指面揉之,称揉肾纹。~次。 作用:散瘀热,引内热外行。 主治:目赤,热毒内陷,内热外寒,高热手足凉等。 十七、运水入土 运水入土解析:位置:自小指掌面指尖(肾水穴)至拇指桡侧缘指尖(脾土穴)沿手掌边缘成一条弧线。 操作:自小指掌面指尖起,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穴推运至拇指桡侧缘指尖。 作用:健脾助运,润燥通便。 主治:多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完谷不化、腹泻痢疾、便秘、疳积等. 十八、运土入水 运土入水解析:位置:自拇指桡侧缘指尖(脾土穴)至小指掌面指尖(肾水穴),沿手掌边缘成一条弧线。 操作:自拇指桡侧缘指尖开始,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穴推运至小指掌面指尖,~次。 作用:清脾胃之湿热,补肾水之不足。 主治:多用于新证,实证,如潮热内薀所致的少腹胀满、泄泻、痢疾、小便青涩等。 十九、总筋 总筋解析:位置:在掌面腕横纹的中点。 操作:术者左手托小儿手,使其掌心向上,右手中指揉之,称揉总筋;或用拇指掐之或掐揉之,称掐总经或掐揉总筋。揉~次,掐3~5次。 作用:泻热散结,通调周身气机。 主治:心经有热、惊风、夜啼、潮热、口舌生疮、实火牙疼。 说明:本穴为治疗口疮主穴之一,尤其对舌尖及舌面口疮糜烂疗效好。 二十、天河水 天河水解析:位置:在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总筋)至肘横纹中点(曲泽)成一直线。 操作: 1、清天河水:术者左手托住小儿前臂及手腕,使其掌心向上,右手拇指或食、中指并拢,用指面向心方向推之,即自总筋穴推至曲泽穴,称清天河水(所有穴向心推为补,唯独天河水向心推为清)。该穴常用清法,~次。 2、大清天河水:在前臂掌面,由内劳宫推至曲泽穴,称大清天河水。拿法、推法同上。~次。 3、打马过天河水:拿法同上,术者先以右手中指运内劳宫,再以食、中二指的指端蘸凉水,自总筋、内关、间使循天河水向上弹打至洪池穴(曲泽穴)。各穴弹打3~5下为一遍,共弹打3遍为1次疗程。 作用:清热除燥,镇惊,泻心火,利尿。 主治:外感发热、口渴、口干、烦躁、夜啼、睡眠不宁、口疮、重舌、木舌、伸舌、弄舌、痰喘、咳嗽、小便短涩等一切热证。 二十一、三关(上三关) 三关(上三关)解析:位置:在前臂桡侧缘,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令小儿掌侧位,掌心向内。术者左手托住小儿尺侧腕关节,食、中二指并拢直托小儿前臂,以右手拇指或并拢的食、中二指指面在前臂桡侧,由腕横纹起推至肘横纹,称推三关。~次。 作用:补虚扶弱、助气和血、培补元气、温阳散寒、熏蒸取汗。 主治:一切虚寒证,营养不良性贫血,黄疸,瘫痪,痘疹欲出不透,下肢萎软(婴儿瘫),疮疖(无脓期,有助化脓),手足凉等。 二十二、六腑(退下六腑) 六腑(退下六腑)解析:位置:在前臂尺侧缘,自肘横纹至腕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以小儿掌侧位,掌心向内。术者左手握住小儿桡侧腕关节,以右手拇指或并拢的食、中二指指面在前臂尺侧,由肘横纹起推至腕横纹,称推六腑。~次。 作用:凉血、退热、解毒。 主治:一切实热证,高热不退,惊厥,烦躁,口疮,重舌,木舌,牙龈红肿,咽喉肿痛,腮腺炎,赤痢,便秘,无名肿毒,疮疖(红肿期),疹痘不消等。 二十三、乙窝蜂(一窝蜂) 乙窝蜂解析:位置:在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 操作:使小儿掌心向下,术者以右手中指或拇指指面揉之,称揉乙窝蜂。~次。 作用:发散风寒,宣通表里,温中行气,利关节,止痹痛。 主治:伤风感冒,腹痛,痹痛,急慢惊风。 说明:拇指揉多用于发散风寒。中指揉多用于温中行气,利关节,止痹痛。 二十四、外劳宫 外劳宫解析:位置:在手背中央与内劳宫相对处。 操作:术者左手托小儿四指,使其掌心向下,以右手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称揉外劳宫。~次。 作用:温中散寒,温固下元,升阳举陷。 主治:肠鸣腹痛,腹泻,寒痢,大便色青或绿,便物不化或有黏液,疝气,脱肛,遗尿,蛔虫腹痛。 说明:本穴为补元阳之主穴,穴位温热,能内达外散。揉之能发汗,凡脏腑凝寒痼冷,用之有温通作用,但温通之中又有收敛作用,而不致温散太过。 二十五、二马(二人上马,上马) 二马解析:位置:在手背第四、五掌骨小头后陷中。 操作:使小儿掌心向下,术者左手食指垫于患儿小横纹穴处,其余手指握住患儿食、中、无名指,使患儿无名指与小指之间的缝隙加大,利于穴位操作,右手拇指或中指指端斜行插入穴中,上下揉动,称揉二马。~次。 作用:补肾潜阳,引火归原,行气散结,利尿通淋。 主治:小便闭塞,淋证,痰湿,咳喘,牙痛,睡时磨牙,久病体虚,夜啼,消干性啰音。 二十六、威灵 威灵解析:位置:手背外劳宫旁,第二、第三掌骨之间。 操作:使小儿掌心向下,术者以右手拇指或中指指端掐揉或掐之,称掐揉威灵或掐威灵。掐揉~次,掐5~10次。 作用:开窍醒神,清脑,止抽搐。 主治:急惊暴死、昏迷不醒、头疼、高热神昏,为急救要穴。 配穴:掐威灵配掐人中、掐十宜、掐扑参、掐精宁---用于急救。 二十七、精宁 精宁解析:位置:手背外劳宫旁,第四、第五掌骨之间。 操作:使小儿掌心向下,术者以右手拇指或中指端掐揉或掐之,称掐揉精宁或掐精宁。掐揉~次,掐5~10次。 作用:行气,破积,化痰。 主治:眼肉胬肉、疳积、干呕、气吼、痰喘,用于急救。 说明:体虚患儿慎用本穴,以防克消太甚,元气受损,如必须用时,应多与补肾经、补脾经、推三关,掐脊等补益穴同用。 二十八、合谷 合谷解析:位置:手背第一、第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中点。 操作:使小儿掌心向下,术者以右手拇指或中指端揉或掐之,称揉合谷或掐合谷,掐揉~次,掐5~10次。 作用:通淤散结、降胃气、止呕吐、清咽喉。 主治:咽喉肿痛、牙痛、面瘫、呕吐、恶心等。 二十九、外八卦 外八卦解析:位置:在手背与内八卦相对处。取法:以外劳宫为圆心,以外劳宫到中指指根2/3处为半径画圆,外八卦就在该圆上。 操作:术者左手托小儿四指,使掌心向下,以右手拇指外侧缘在穴上推运,顺时针方向推运称顺运外八卦;逆时针方向推运称逆运外八卦。操作时应盖住或轻运离宫。~次。 作用:行气和血、通滞散结。 主治:胸闷、腹胀、便结,肠麻痹等。 三十、二扇门 二扇门解析:位置:手背中指掌指关节两侧陷中。一扇门在食指、中指之间夹缝中;二扇门在中指、无名指之间夹缝中。 操作:术者以食、中指指端斜行插入二扇门穴后,上下揉动,称揉二扇门;或用双手拇指甲掐之,称掐二扇门。揉~次,掐3~5次。 作用:发汗透表,退热平喘。 主治:伤风感冒,发热无汗,痰喘气粗,呼吸不畅,惊风抽搐,痘疹欲出不透等。 说明:二扇门穴常用于实热证及体壮的小儿,对于虚证及体弱者最好用乙窝风较安全。体虚患儿须用二扇门时,必须先固表(补脾经、补肾经、揉肾顶),然后再用汗法。 让宝贝们更加聪明,健康的成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kouchuanga.com/yeekc/9669.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药功效表格汇总,收藏
- 下一篇文章: 升麻解毒药对在方剂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