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是人的基础,属土,所以是根基,脾不好会直接影响其他器官。

小儿脾虚可能表现有:湿疹、黄水疮、鹅口疮、黄疸、手脚潮湿,这是表征。还会引起便秘、腹泻、痰多咳嗽、这是内症。

缺乏微量元素,也是因为脾虚吸收不好,所以脾虚直接的问题是消化不良,吸收不好,如佝偻病、盗汗、易惊等问题是脾虚造成钙吸收不好,脾虚的症状还有盗汗、发育迟缓(特别是肌肉不多)、肥胖、睡觉不宁、露睛等等。小孩生下来,脾胃是第一个经受压力和考验的系统,所以也是第一个要巩固的系统,脾胃好了,其他系统才有充足的供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般调理得当,1岁以后脾胃就基本长成。2岁左右就可以承受各种压力了。但大多数宝宝没有做到,因为前面说的那些症状,可以用西医的补充各种微量元素方法来掩盖脾虚的事实,最后延误了补脾时机。

延误补脾时机造成的后果,主要是发育不好、脾虚易感、甚至咳嗽哮喘。

一般脾虚会在3个月到1岁期间表现明显,6个月以后是最佳的补脾时机。

不是所有小孩都真的脾虚,但小孩的脾胃都肯定先天稚嫩,很多孩子的脾虚是后天喂养不当导致,再加上治疗不当,脾虚就更加重了。一般是小时候脾虚,之后总是反复感冒,再之后习惯性咳嗽,西医诊断为哮喘,用激素就真的终生哮喘了。

脾虚的几个阶段:

刚出生,一部分孩子在母体里郁热,出生后表现为胎毒、如黄疸、鹅口疮等。这实际上是脾热引起的胎毒。古代中医有拭口的传统,根据胎毒情况用甘草或黄连拭口,即用纱布蘸这些水给宝宝含。并不是所有宝宝都会有胎毒,但有胎毒的宝宝没有及时处理很容易造成脾的损伤,造成发育缓慢。所以很多得过黄疸的宝宝后来容易长得慢。这是第一个易脾虚的阶段。

第二个是3个月左右,这时候因为食量增加,而且一些家长长期过量喂养,造成脾胃积劳成疾。当然也有因为母乳不耐受的原因。看宝宝的舌苔都会白厚,这是因为积乳了。很多宝宝这时候会出现腹泻、湿疹、鹅口疮等问题,都因积乳造成脾胃湿热导致。一般的治疗方法是外用药,或吃止泻药或当肠炎治疗而用抗生素,其实这时候应当消积去湿热更好,小儿推拿就可以解决。

第三个脾虚的机会是添加辅食之后,吃得多,而且和外面接触多,容易积食、着凉,导致腹泻。这时候主要是帮助消化,吃益生菌和其他帮助消化的食物。

第四个机会是1岁以后,宝宝有了自主选择食物的能力,如果此前脾胃没有调养好,宝宝现在又暴饮暴食,则会导致脾虚。这些宝宝看上去身体健康、食欲旺盛,但容易出现易发烧,特别是表现为热症的发烧,如咽喉炎,扁桃体炎等情况,特别是动不动就扁桃体化脓高烧39℃以上,这时候要注意的是控制饮食,及时发现积食情况。

所以老祖宗就教导我们: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kouchuanga.com/yeekc/6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