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暖心公益活动 http://nb.ifeng.com/a/20180507/6557031_0.shtml
中医的治疗方法中,除了服用汤药的内治法以外,还有一些外治的方法也适用于小儿疾病的防治。《素问·五常政大论》记载:“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到了清代,吴师机所著《理瀹骈文》系统全面地建立了外治法的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外治方法多种多样,根据疾病种类不同、病情轻重不同,选择适当的外治之法,能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下面就介绍几种:熏洗法熏洗法是将中药煎汤,用熬好的药液和煎煮过程中产生的中药蒸汽熏洗体表的一种方法。例如如果小儿在夏天发高烧而且不发汗,就可以用中药香薷煮水熏洗体表,可以帮助患儿发汗退热;在麻疹发疹的初期,可以用生麻黄、浮萍、芫荽子、西河柳等中药煮水以后,再在药汤中加上黄酒,擦洗患儿的四肢和头部,同时将药汤在室内煮沸,让药气充满房间,使体表能够接触药气,帮助患儿透发麻疹。吹药法吹药法是将药物研成粉末,用喷粉器或自制的细竹管、纸筒等,将药末吹入孔窍等处的治疗方法。吹药疗法将药物吹于口腔。咽喉、耳、鼻、眼、皮肤创面等处,可治疗相应局部疾病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如鹅口疮、乳蛾喉风、耳疮聤耳,鼻窒鼻渊、以及白喉、丹痧、黄疸、昏迷痰壅等症。药粉多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豁痰、利气通窍、熄风解痉等功效。注意吹药粉末应极细。涂敷法涂敷法是把新鲜的中草药捣烂,或者用把中药打粉加入水或者醋等,调匀外敷在体表的一种方法。例如用新鲜的马齿苋、仙人掌捣烂,加入青黛、金黄散、紫金锭等,一起用水调匀后敷在腮部,可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把吴茱萸打粉用醋调匀后涂在脚心涌泉穴,可治疗小儿流涎等。罨包法罨包法是把药物放在体表的局部,外面包扎起来的一种方法。例如五倍子粉加醋调匀后放在肚脐处,外面用布包好不使药物漏出,用来治疗盗汗;把皮硝包扎在脐部,用来治疗小儿食积等。热敷法热敷法是将中药放在锅内炒热后,用棉布把药包好后热敷于体表的一种方法。热敷疗法常用于腹痛、泄泻、积滞、癃闭、痹病、痿病、哮喘等症,根据所用中药材的种类,可起到温中祛寒、理气止痛、通阳利尿、温经通络等功效。例如:将干姜、炒白术、川椒、食盐粗粒等一起炒热后,敷在腹部,治疗小儿寒积腹痛;将丁香、肉桂、乌药、益智仁等中药炒热后敷在腹部,治疗小儿虚寒性遗尿、腹泻等。贴敷法贴敷法是将中药制成药粉、药饼或软膏,敷贴于体表局部的一种方法。如在夏季三伏期间,用麻黄、白芥子、延胡索、川椒、细辛等中药打粉,以生姜汁调匀制作成药饼,贴敷于肺俞、定喘、膏肓等穴位上,用于小儿寒性哮喘等。擦拭法擦拭法是用中药药液擦拭局部的一种外治法。如用金银花、生甘草、连翘等中药煮水拭洗口腔,用以治疗小儿鹅口疮、口腔溃疡等。拔罐法拔罐是—种中医常用的外治方法,可起到畅通经络、运行气血、调节营卫、祛风散寒等作用,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实用、痛苦不大、功效显著等特点,因此深受欢迎。儿科疾病如风寒感冒、咳嗽、腹痛、遗尿、哮喘等,用拔罐疗法均有较好的疗效。具体做法:先在局部涂上凡士林或医用润滑剂,选取口径大小适中的玻璃罐或透明塑料气罐,迅速将罐紧紧罩在选定的皮肤上,负压使皮肤被吸入罐内而高起,约5~10分钟即可去掉。去掉罐时,先以食指按压罐边皮肤一侧,同时将罐向另一侧倾斜,使空气进入罐内,罐子便会很快脱落。注意事项:对6个月以内的乳婴儿禁用;对高热抽搐,皮肤过敏,水肿,出血倾向,有明显营养不良、皮肤感染者,均不宜拔罐。操作手法要轻柔,尤其是去掉罐时千万不能直接用手拔,以免损伤皮肤,增加痛苦。刺四缝刺四缝是儿科常用的一种针法,有清热除烦、通畅百脉、调和脏腑等作用,常用来治疗小儿疳症和厌食。四缝是经外奇穴,是手三阴经所经过之处,位置在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四指中节横纹中点。具体操作方法:皮肤局部用75%酒精消毒后,用三棱针浅刺1毫米,刺后用手挤出少许黄白色黏液。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如果您是一名基层医生,请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kouchuanga.com/ekczz/9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