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如何诊治 http://pf.39.net/bdfyy/bdfhl/181211/6706972.html

几乎每一年,关于幼儿园意外受伤事件总会频频登上热搜,#孩子从滑梯上滚落#、#孩子踢球时摔倒骨折#、#孩子拿剪刀奔跑戳中眼睛#、#孩子午睡时吞咽玩具窒息#……在这些骇人听闻、痛心疾首的事件背后,很多人会把矛头指向幼儿老师和幼儿园,粗暴地把原因归咎为老师的失责、幼儿园环境的潜在危险,并以此要求幼儿园应该取缔一切可能存在的危险,要求老师必须寸步不离、细致入微的照顾孩子。

当这些指责和压力变成鞭子打在幼儿园和老师的身上,幼儿园和老师不得不谨小慎微、一丝不苟地来看待和处理孩子的安全问题,不敢越雷池半步。

01/

当“安全无小事”成了幼儿园和老师们行动的“枷锁”

“安全第一”、“安全无小事”原本是用来提醒人们要重视安全问题,重视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然而很多家长以“发生安全事故怎么办”,迫使很多幼儿园将“安全第一”奉为铁律,认为孩子每天在幼儿园做什么不重要,只要孩子能够健健康康入园,平平安安离园就行。久而久之“安全无小事”倒像是一句苛责,只要是家长以“孩子安全和健康”为由提出的要求,幼儿园只能无条件满足,老师更要对孩子精心照顾,细心养护,而这句“安全无小事”也演变成了幼儿园和老师们行动的“枷锁”。

我们时常在幼儿园看到类似的场景:

场景一:一个家长因为孩子在幼儿园摔倒了磕破皮,所以第二天堵在教室门口不依不饶地要求老师给个说法!

场景二:两个孩子因为在幼儿园发生了一点儿摩擦动起手来,家长知道后不听老师的解释,原本两个孩子的小矛盾却因为家长的过度干预演变成了两个家庭的战争!

场景三:家长看到群里自己孩子玩得浑身脏兮兮的照片,立刻在群里艾特老师:“老师孩子怎么玩得这么脏啊,这得多少细菌,太不卫生了!”

场景四:幼儿园原本想组织春游和徒步,却遭到家长们、担心孩子太累了或者出现安全事故的反对,于是不得不取消外出活动,孩子们只能呆在幼儿园里。

这样细致入微的照顾真的能够帮助孩子健康发展吗?难道孩子只要不受到丁点儿伤害、不面对社交的冲突就能成长为一个坚强独立的人吗?

02/

给孩子提供一个“无菌无害”的环境真的是在保护孩子吗?

看似对孩子细致入微、关怀备至的养育和保护背后,其实是剥夺了孩子对周遭世界的感知力,以及对自我的觉察。真正让孩子受伤的,也并非是不完善的安全措施,而恰恰是因为太完善,让孩子“无所畏惧”,反而不懂得保护自己。

很多幼儿园都担心孩子在一个有安全隐患的环境中会受伤,所以极力打造一个对孩子来说“无菌无害”的环境,这其实也是一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

比如有的幼儿园在采购玩具时选取的全是较软质地的材料,把教室里所有的家具全都裹上一层海绵,连地面都是软绵绵的橡胶地,正是这种“软绵绵”的材质,孩子摔倒了不觉得疼,撞到物品也不会在意,不知道“害怕”,走路便横冲直撞,面对真正的危险反而不知道自我保护,使自己陷入危险之中。

再比如几乎所有的幼儿园都会给教室和餐桌消毒,可有时消毒太过反而会破坏孩子的免疫力发展。如果把人体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从细胞的角度来看,百分之九十是菌群,百分之十才是人,孩子从小到大需要接触各种各样的细菌微生物,人为的强行破坏,杀死的不仅是那些有害的细菌,还杀死了那些对孩子来说无害甚至是必需的细菌。以大家熟知的幼儿鹅口疮来说,过度消毒会杀死原本用于压制“白色念珠菌”的其他细菌和病毒,所以导致“白色念珠菌”快速繁殖,才会引发鹅口疮。可见,过度消毒对幼儿来说并非一件好事。

很多家长非常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玩得脏兮兮的样子,觉得因此会沾染很多细菌和病毒,在家里也是每天消毒,精细照顾。就像现在很多家长面对0~3岁口欲期孩子吃手的问题也会过度紧张,觉得孩子吃手很不卫生,但其实孩子除了在吃手中获得自我安抚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孩子在吃手的过程中也在摄取身体所需的天然微生物。

怎样获得更丰富的微生物让孩子的免疫力更好呢?其实大自然中就有着各种各样丰富的微生物,我们要做得很简单,就是让孩子回归到大自然中。

03/

幼儿园应该是孩子成长的助力,

而不是阻力

当成人想让孩子远离危险,永远不受伤,所以绞尽脑汁地做了层层保护,以求绝对安全;认为孩子还小不具备自我照顾的能力,所以凡事越俎代庖、包办代替,孩子的要求更是有求必应;担心孩子不能很好的识别危险,所以强行灌输开水很烫,剪刀很锋利,楼层很高不能跳的安全知识;甚至认为只要出发点是好的,就可以用一切手段去控制孩子。

这样的保护和教育到底是在为孩子的成长助力,还是在阻碍孩子的发展呢?

皮克勒理念认为:孩子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像在婴幼儿时期的孩子的大运动发展,孩子的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坐立,家长如果忍受不住孩子“暂时的失败”就过度帮助孩子,反而会导致孩子的盲目自信,对自我能力的不确定。“没有孩子的里程碑是需要大人的帮助去实现的”。其实孩子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厉害,成人的过多干预不仅无法帮助孩子,反而会适得其反。有时成人只需要提供一个自由且合适的环境,孩子就能激发无限可能。

/孩子是天生的工程家

相信很多幼儿园都会有木工坊,然而很多老师在带着孩子们去木工坊的时候总是提心吊胆的,尤其是看着满墙的锯子、锤子等“危险物品”,就更不敢让孩子们自己去操作了,深怕孩子不小心割到手或者发生意外。

然而在《幼儿园的孩子建房造车,这可不是传说

芭学园STEAM课程的第十年》中,一群还不到5岁的小朋友,不仅自己动手用锤子敲钉子、用锯子锯木头,拿起针线缝起布来也毫不含糊,最后小朋友通过自己的努力建造了如饼干屋、足球场、鱼秋千等令人惊叹的作品。

(图片来源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kouchuanga.com/ekczz/7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