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综合调理之反复性鹅口疮篇
鹅口疮是以口腔白屑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疾病。因口腔满布白屑时状如鹅口,故名。又因其色白如雪片,故又称“雪口”。本病无明显季节性,常见于禀赋不足,体质虚弱,营养不良,久病、久泻的小儿,尤以早产儿、新生儿多见。一般预后良好。本病在《诸病源候论·鹅口候》中已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书中说:“小儿初生口里白屑起,乃至舌上生疮,如鹅口里,世谓之鹅口。此由在胎时受谷气盛,心脾热气熏发于口故也。”明确指出了鹅口疮是由心脾积热所致。 [病因病机] 本病以胎热内蕴,口腔不洁,感染秽毒之邪为主要病因。孕母体内蕴积热毒遗于胎儿,或生后护理不当,口腔不洁,柔嫩粘膜易于破损,秽毒之邪乘虚而入,发为本病。或因疾病用药不当,正气受损,体内阴阳平衡失调,阴液暗耗,虚火内生,上熏口舌而成。鹅口疮的病变部位在心脾,病久可影响到肾。脾开窍于口,脾络布于舌下,口腔粘膜有赖于脾气煦养;心开窍于舌,心脉布于舌上。心脾积热,循经上炎,熏灼口舌,秽毒外侵,致使口腔舌上产生白屑。若因婴儿先天禀赋不足,素体阴亏,或久病伤阴,肾阴不足,水不制火,虚火上浮,内熏口舌,亦可导致口腔舌上出现白屑,且绵延反复。 [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1.舌上、颊内、牙龈,或唇内、上腭散布白屑,可融合成片。重者可向咽喉等处蔓延,影响吮乳及呼吸。 2.多见于新生儿、久病体弱儿,或长期使用抗生素者。 3.取白屑少许涂片镜检,可见真菌的菌丝及孢子。 二、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滞留奶块相鉴别。口腔滞留奶块,其状虽与鹅口疮相似,但用温开水或棉签轻拭,即可移动、除去奶块。而本病白屑不易擦去,若用力擦去,其下面的粘膜潮红、粗糙。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轻重鹅口疮轻证,除口腔舌上出现白屑外,并无其他症状。重证,白屑可蔓延至鼻腔、咽喉、食道,甚至白屑叠叠,壅塞气道,妨碍吮乳,啼哭不止。若见脸色苍白或发灰,呼吸急促,哭声不出者,为危重证候。 2.辨虚实凡病程短,口腔白屑堆积,周围红,烦躁多啼,便干尿黄,舌红者,多属心脾积热之实证。病程长,口腔白屑散在,周围不红,形瘦颧红,手足心热,舌光红少苔者,多属虚火上浮之虚证。 二、治疗原则 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可分为实火与虚火两证,前者治以清热泻火解毒,后者治以滋阴潜阳降火。均当配合外治疗法。 三、分证论治 心脾积热 证候:口腔舌上白屑堆积,周围红较甚,面赤唇红,烦躁不宁,吮乳啼哭,或伴发热,口干或渴,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脉滑数,或指纹紫滞。 分析:婴儿胎热内盛,或感受秽毒之邪,或久病余热未清,蕴积心脾,热毒循经上炎,熏灼口舌,故出现白屑堆积,状如鹅口。火热炎上,故面赤唇红,舌质红,脉滑数;心火内炽,故烦躁不宁,多啼。热盛伤津,故口干或渴,大便秘结。心热移于小肠,故小便短黄。指纹紫滞为积热实证之征。 治法:清泄心脾积热。 贴敷:中脘贴健脾消食,神阙贴润肠通便,双足三里贴腹泻,双涌泉贴口疮。 口疮保健贴 腹泻保健贴 健脾消食贴 润肠通便贴 虚火上浮 证候:口腔舌上白屑稀散,周围红晕不著,形体怯弱,面白颧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或大便溏,舌嫩红,苔少,脉细数无力,或指纹淡紫。 分析: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宜,或久病久泻,致肾阴亏损,水不制火,虚火上浮,故见面白颧红,手足心热;白屑稀散,周围红晕不著。若真元不足,脾虚不运,可见大便溏。舌嫩红,苔少,脉细数无力,指纹淡紫,均为阴虚虚火内生之象。 治法:滋肾养阴降火。 贴敷:中脘贴健脾消食,神阙贴润肠通便,双足三里贴腹泻,双涌泉贴口疮,命门、肾俞贴遗尿。 口疮保健贴 腹泻保健贴 润肠通便贴 健脾消食贴 遗尿保健贴 大翔为民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kouchuanga.com/ekczz/1930.html
- 上一篇文章: 鹅口疮的严重危害有哪些婴儿长鹅口疮应该怎
- 下一篇文章: 睡衣该多久洗一次超过这个时间,多种细菌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