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古诗鉴赏新题型专练
看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是哪个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从军诗五首(其三) 王粲① 从军征遐路,讨彼东南夷。方舟②顺广川,薄暮未安坻③ 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晖。蟋蟀夹岸鸣,孤鸟翩翩飞。 征夫心多怀,恻怆令吾悲。下船登高防,草露沾我衣。 回身赴床寝,此愁当告谁?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 即戎有授命,兹理不可违。 注释:①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曾从曹操南征孙权,此诗为征战途中所作。②方舟:两船相并。③坻:指江岸。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叙事开篇,“彼东南夷”交代了征战的目的,战船相并,顺江而下,气势非凡。 B.“白日半西山”四句,描写了征途所见景色,作者融情于景,奠定了悲壮豪迈的基调。 C.“征夫心多怀”四句,表达了征夫悲怆的感情,诗歌几笔便勾画出征夫形象,语言有表现力。 D.诗歌情感真挚动人,抒情中又不乏理性思考,体现了此时期“建安风骨”特有的艺术特色。 2.诗歌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江岸闲步(此后壬申年作,在南安县) 韩偓 一手携书一杖筇,出门何处觅情通。 立谈禅客传心印,坐睡渔师著背莲。 青布旗夸千日酒①,白头浪吼半江风。 淮阴市里②人相见,尽道途穷未必穷。 ①千日酒:指饮后千日不醒的美酒。②淮阴市里:指韩信故里。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携带书籍,拄着拐杖,出门向外,来到江边,寻觅能排遣愁绪的地方。 B.禅客站在路边谈论佛理,渔人头戴背蓬闲坐入睡,江边的生活闲适、安详。 C.酒旗迎风招展,似乎在夸耀美酒:江浪翻滚怒吼令江边白发诗人惊惶不定。 D.颔联、颈联叙事写景,运用简洁的语言、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了鲜明形象 4.诗歌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 三、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5-6题。 钟山即事 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第一首诗是王安石辞去相位退居金陵后所作。 5.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王安石的笔下,“涧水”“竹”“花草”都是鲜活的,饶有风味。 B.钟山既充满生机又幽深静寂,诗人整天坐门口赏景,情趣高雅。 C.诗人未直接写杏花,而是通过春水、水中的倒影、雪侧面表现。 D.诗人采用了对比手法写杏花,并不浅白直切,而是含蓄、生动。 6.两首诗最主要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 卜算子 朱敦儒 古涧一枝梅,免被园林锁。路送山深不怕寒,似共春相躲。 幽思有谁知?托契都难可。独自风流独自香,明月来寻我。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阙前两句点明所咏对象“梅”,“古涧”与“园林”两种环境的对比中自含褒贬。 B.上阙第三句写梅不怕路远山深和天气严寒,看似平淡的表达中蕴含者深深的赞美。 C.下阙前两句写梅亦写人,借梅言己志,表达词人无人理解、知音难觅的深沉感喟。 D.词人用字颇见功力,“锁”和“躲”都运用拟人手法,分别写环境和情态,非常传神。 8.同是咏梅,本词中“独自风流独自香,明月来寻我”与陆游《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内涵有何异同?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将国难家恨、与友人难分难舍之情共融一炉,是唐代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B.首联引用老莱子彩衣娱双亲的典故后发出感叹,既揭示了战争中天伦孝道难见的现实,又暗扣诗题中的“觐省”之意。 C.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两句结构对仗、意义相承。用一个问句,表示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 D.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犹恐”二字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10.这首诗的颈联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请简要赏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 次韵答平甫① 王安石 高蝉抱壳悲声切,新鸟争巢谇语忙。 长树老阴欺夏日,晚花幽艳敌春阳。 云归山去当檐静,风过溪来满坐凉。 物物此时皆可赋,悔予千里不相将。 (注)①平甫:王安国的字,王安国为王安石长弟。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次韵,古人和诗限制最严格的一种方式,作者与弟弟用诗词互相赠答唱和,可见感情亲密。 B.首联运用拟人的手法,“谇语”二字描述争巢之鸟的鸣叫,赋予其人的神貌情态,生动有趣。 C.颈联通过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分别写出了黄昏时云归风来的清静和凉爽,景色安宁宜人。 D.本诗既写出作者对当下美好时节的喜爱,同时也流露出其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一丝孤独惆怅。 12.王安石的律诗讲究技法,用字工稳。请任取其中一方面结合颔联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这位琴师是来自峨眉山,一个“下”字写出了琴师的气派,也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之情。 B.颔联正面描写蜀僧弹琴。“一挥手”是描摹弹琴的动作,表现琴师演奏时动作的潇洒遒劲。 C.颈联的“流水”,是说自己的心像被流水洗过一般畅快明净。“霜钟”点明时令,与尾联的“秋云暗几重”照应。 D.尾联写听完蜀僧弹琴后的感觉,举目四望,青山已暮,秋云灰暗,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惆怅、沉重起来。 14.本诗在音乐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16.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7-18题。 (甲)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乙)插田歌(节选) [唐]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①,嘤咛如《竹枝》。 [注]①郢中歌:一作“田中歌”。 17.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老少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抛”“接”“拔”“插”四个动作,自然流畅,勾勒出插秧工作的繁忙情形。 B.“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此句以田夫口吻说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让送饭人把饭放下,赶紧回去照看好家里的鸭和鹅。 C.乙诗以花鸟发端,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画面:山冈上面花草繁密茂盛,燕子飞东又飞西:远远望去,田埂笔直如线,秧田里一片白水波光参差。 D.乙诗用简练笔触,刻画了农民夫妇的形象:农妇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农夫披着绿草编的蓑衣,一起唱起田中歌,轻声细语的唱和很像《竹枝词》。 18.如果说甲诗的劳动者是“繁忙”的,那么乙诗的劳动者则是“轻松愉快”的。请你结合诗句对乙诗劳动者的“轻松愉快”进行简析。 十、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9-20题。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咏田家 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19.下列对《山中寡妇》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概括地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夫死孤苦,茅屋栖身。简洁的肖像、心理描写,衬托出人物的内心痛苦,写出了她那饱经忧患的身世。 B.颈联“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贴合现实,面对寡妇,统治阶级并没有放过对她的榨取,而且手段是那样残忍。 C.领联写寡妇只能吃野菜还要“和根煮”,燃烧生柴还要“带叶烧”。通过这种艺术强调,渲染了山中寡妇那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 D.尾联“任是”、“也应”两个词用得极好。可以看出,剥削的魔爪是无孔不入的,诗人的笔触象匕首一样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本质。 20.《咏田家》问世后,深受唐末统治者重视。《资治通鉴》卷载,宰相冯道向后唐皇帝李嗣源述说农民痛苦之时,就在朝堂上诵读了这首诗。孙光宪评价此诗有“《三百篇》之旨,此亦为诗史”。对此评论你怎么看?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21-22题。 过灵石三峰 陆游 其一 奇峰迎马骇衰翁,蜀岭吴山一洗空。 拔地青苍五千仞,劳渠蟠曲小诗中。 其二 晓日瞳昽①雪未残,三峰杰立插云间。 老夫合是征西将,胸次先收一华山。 (注)①瞳昽:太阳初出由暗而明的光景。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奇峰迎面扑来,以诗人的心理骇怕和所受惊吓,形成文势的跌宕。 B.“千仞”高山写入一首“小诗”,大和小的对立显示出诗人扛鼎的笔力。 C.“三峰杰立插云间”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灵石三峰高耸入云的挺拔之势。 D.“征西将”一句是说自己是西征的将领,将要一一收复祖国的大好河山。 22.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通过这两首浅中有深,平中有奇的写景小诗可以读出什么样的诗人情怀?请结合诗句分析。 参考答案 1.B“奠定了悲壮豪迈的基调”错,“白日半西山”四句景物描写悲凉,营造了凄凉悲伤的氛围,不能表现悲壮豪迈的感情。 2.开篇表达了从军讨伐时的壮志豪情;中间情绪低落,转为征人思乡的愁悲之情;结尾抒写报国捐躯的慷慨豪迈之情。 3.C“……江浪翻滚怒吼令江边白发诗人惊惶不定”错误。“白头浪”与“青布旗”相对,“白头浪”即白色的江涛(浪涛),并非“白发诗人”。 4.①人们见了韩信都宽慰说,尽管目前穷困潦倒,但最终未必人生困顿。②尾联用典,表达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与信心的乐观情怀。 5.C“未直接写杏花”错,“吹作雪”是正面描写,运用比喻修辞直接写杏花。 6.①第一首诗借景抒情,描绘出春日钟山美丽幽静的景象,渲染寂静幽旷的氛围,表达诗人高雅的情趣(对钟山美景的喜欢、超脱的情怀、闲适的心境、悠然心境中有一丝淡淡的寂寞之情)。②第二首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助杏花的美丽高洁,表达内心刚强耿介的个性(孤芳自赏的人生追求、恬淡的审美情趣、高洁的品性、不随波逐流的政治立场与人格操守)。 7.D“‘锁’和‘躲’都运用拟人手法”错误。用“躲”来写梅和春天,符合拟人手法的特征;而“锁”字不具有人格化特点,用来写园林和梅,可以认为是拟物手法中把一物(园林)拟作另一物(锁具)。 8.相同点:两词都借咏梅表达了坚守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不同点:①朱词写梅在深山古涧独自绽放,只有明月相伴,更强调远离世俗、孤高自守;②陆词写梅即便落入泥中化为尘土,其芳香如故,更强调对节操信守如一、生死不渝。 9.A“与友人难分难舍之情”分析有误,诗歌中没有表现与友人的难分难舍之情,而是对友人的牵挂与担忧。 10.①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 ②听觉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诗人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 ③动静结合(或以静衬动)。前后两句一动一静,滩声汩汩,秋意深浓,表现出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或“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11.C“听觉和视觉”错,颈联前句通过听觉,写日近黄昏,阴云向山后散去,小雨已停,檐前再无滴水之声,表现出环境的安宁幽静;后句则通过触觉,写微风从小溪对面吹来,温润宜人,满座都显得十分清凉。 12.范例一:讲究技法角度。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高树厚厚的树阴不畏烈日骄阳,欺凌傲视,赋予其人的行为和情态,写出了树阴之大,严严实实遮蔽住阳光的样子;夏日傍晚的花可以和春景匹敌不落下风,将晚花人格化,写出了花之幽艳,景色之绚美。 范例二:用字工稳角度(即炼字)。树阴欺压烈日,晚花胜过春花。一个“欺”字,一个“敌”字,前者写出树阴铺天盖地的厚实且大,后者写出晚花的幽艳之美无出其右,突出了夏天花木的繁盛清幽,也写出了傍晚景色的生机与美丽。 13.D“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惆怅、沉重起来”错误,尾联两句写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这是以感觉时间过得快来表现听者沉浸于琴声达到入神的状态,衬托出弹者技艺高超。 14.①比喻。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比喻琴声之清越宏远;把乐声比喻成流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②侧面描写。通过描写诗人听琴时的感受,衬托琴师技艺的高超、音乐的魅力。③用典。运用“高山流水”的典故,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余响入霜钟”也是用典,写琴音与钟声交响,兼寓知音之意。 15.D“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理解错误。陆游诗中的“烛光相射飞纵横”指的是烛光与墨色相互映射,诗人下笔纵横飞舞,气势磅礴,并非墨汁“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16.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17.B“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鸭鹅”理解有误,应该是“要看管好饲养的鹅与雏鸭,提防他们来捣乱”。 18.①美景让其轻松:环境优美,草长鸟飞,水田潋滟;②穿戴显其轻松:农民夫妇白裙绿衣,穿戴与景色相谐。③唱和表露其轻松愉快: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唱和,声音缠绵柔媚,就像《竹枝词》的音调。 19.A“简洁的肖像、心理描写”理解有误,诗句中“焦”是头发焦黄干枯,属于细节描写,其它都是概括性地写女子的不幸遭遇。无心理描写。 20.通过描写残酷的高利贷剥削给农民所带来的剜心制肉般的痛楚,以小见大地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农民的深厚同情,希望统治者能看到人民的困苦而改变自身的骄奢淫逸。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21.D“是说自己是西征的将领,将要一一收复祖国的大好河山”理解错误。“老夫合是征西将”中的“合是”表假设,所以“征西将”并非实写。 22.①“劳渠蟠曲小诗中”,称大山为“你”,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的乐观自信之情。②“三峰杰立插云间”,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山峰高耸入云的壮阔之景,表现了诗人对壮阔山河的热爱。③“胸次先收一华山”,表现了诗人吞纳山河的博大襟怀。 文章由超然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kouchuanga.com/ekczl/9574.html
- 上一篇文章: 容易婚外有情的男人,隐秘性往往都比较强,
- 下一篇文章: 有种ldquo隔代遗传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