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
曾世荣《活幼心书》 “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 但愿人皆依此法,自然诸疾不相干。”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父母、老人对其娇宠备至,最怕心肝宝贝营养不良、吃苦受冻,却不明白衣食无忧、白白胖胖的孩子为什么那么娇气、爱闹病?有的小小年纪就患便秘,使得父母十分紧张? 不少小孩家长常在我面前讲:“我这个孩子,三天两头拉肚子,不知是啥原因?”“这个孩子经常伤风咳嗽,衣服穿得不少了,您看咋办?”,“这个月孩子咳嗽都没停过,好一下又反复了”,诸如此类的唠叨不停 的确,在我们的日常门诊工作中,因腹泻、咳嗽而就诊的患儿几乎达到儿科门诊的95%左右。而这些患儿多数都是在2周岁左右。有些患儿甚至是每月发病一次,很多父母被折腾得几乎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小儿爱生病,与孩子年龄有关,3岁前小儿容易传染一些流行病,但更主要的是因饮食不妥和衣着不当而起病。其实,原因正是孩子吃得太饱、穿得太暖了。 如果做父母的能重视一下小儿的科学喂养,预防这些疾病还是不难的。我国元代著名儿科学家曾世荣在《活幼心书》中曾写道:“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但愿人皆依此法,自然诸疾不相干。”并且进一步告诫世人:“殊不知忍一分饥,胜服调脾之剂;耐一分寒,不须发表之功。”他立场鲜明的主张让孩子保持七分饱,则脏腑不易损伤,就不易患肠胃病,自然用不着服什么调理脾胃的药物;倘能经常保持一种微寒状态,也就不易患伤风感冒,因而用不着服什么解表发汗的药物。从预防医学的角度看,这话是非常有道理的。 已经为人父母的都知道,孩子生病70%是风寒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和食物积滞引起的消化道疾病。这是为什么呢?祖国医学所讲的人体五脏中,小儿天生三脏不足、两脏有余。也就是脾常不足、肾常虚、肺常不足,心、肝两脏有余。小儿的消化系统还不成熟,消化能力弱,虽然需要营养物质,但吃得过饱,胃肠负担过重,便可能引起肚子胀、肚子疼、腹泻等胃肠疾患。小儿肺脏很娇嫩,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引起诸如咳嗽、哮喘、发烧等肺部炎症,故小儿不能受凉感冒。但穿得过暖,孩子容易出汗,出汗后反而容易受凉。再者,让孩子穿得过多过厚,会使胸部活动受限,肺的呼吸量减少,影响胸部正常发育。这就是所谓的“过犹不及”。让小儿“三分寒”,并不是让小儿去受凉,而是根据气候变化随时给小儿增减衣服,让小儿处于七分暖而三分寒的环境中,锻炼小儿的御寒、抗病能力。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中心的老化研究所,曾用猴子做了有关少食与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试验。他们将猴子分成两组,一组让其吃饱,一组只让吃七分饱。15年后,吃七分饱的那组猴子的死亡率只是吃饱组的一半。 《北京晚报》年5月4日援引最新一期《自然》周刊的报导,说美国科学家发现了可延长一些动物机体生命的基因,这种名为PHA-4的基因,揭开了一个什么秘密呢?就是控制食量可以延长动物的生命。科学家早在70多年前就发现,如果让老鼠、狗、果蝇等动物保持一定程度的饥饿状态,它们的存活时间要比正常进食的同类多出40%。但多年来没有人能解释这一现象,直到最近美国加州索尔克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这一基因。科学家认为,这一发现只限于一些动物,对于人类是否也存在类似基因,科学界尚无定论。 祖国医学还认为:“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不可以春夏卒减其衣,则令中风寒。从秋习之,以渐稍寒,如此则必耐寒。”强调了“薄衣”的习惯应从秋天开始,慢慢适应,循序渐进,到冬季再略加衣服即可,这样既可锻炼孩子的耐寒力,又不致使其受风寒。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如果有的孩子体制差,抵抗力较弱,大风降温时必须多穿,以防感冒。 另外,中医还讲究“戒养儿童,慎护风池”认为平时应该避免风寒之邪直犯风池。眠睡之时,母亲口鼻的气体不要直吹孩子囟门,否则风寒之邪侵袭,易使孩子鼻塞声重,吮乳口松,啼哭不安。睡中也不可使被子遮住孩子头面,以免影响呼吸新鲜空气。这些细致慎护、切实可行的育儿经验,的确值得继承和效法。 除了三分饥与寒,我们的祖先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养护小儿的真诀。如南宋陈文中《陈氏小儿病源方论》首先提出正确的乳食法:“吃热,吃软,吃少,则不病。吃冷,吃硬,吃多,则生病。”这种喂养小儿的方法直到今天人们还在遵循。书中对于小儿护养问题不仅仅谈到小儿喂养,还涉及到着衣、看护、用药等方方面面,陈氏概括为“养子十法”。其主要内容为:一要背暖,二要肚暖,三要足暖,四要头暖,五要心胸凉,六者勿令忽见非常之物,七者脾胃要温,八者儿啼未定勿饮乳,九者勿服轻朱,十者宜少洗浴。这十法中大部分是为护阳而设,陈氏认为小儿以阳气为本,无病时在于摄养如法,调护正气。而固阳护阳的核心是“脾胃要温”,因为:“若脾胃全固,则津液通行,气血流转,使表里冲和,一身康健。”《陈氏小儿病源方论》所论的“养子十法”,除“少洗浴”颇有争议外,其它方法均较科学,成为后世儿科护理学发展的基础。 相反有些家长则做得比较好,孩子的饮食调配合理,一般不去过分溺爱,而且穿的比较少,室外活动较多,反而孩子生病较少。 因此建议家长一定要牢记以上“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 另外提醒家长父母,虽然我是一名医生,还是建议给孩子一定要少输液,少用药。小儿的疾病多数为自限性疾病,一般经过一定时间就会好的。 相关阅读 “湿疹”、“黄疸”、“过敏”为什么总是反复发作?你犯愁了吗? 蛋黄油治湿疹、痔疮有特效,用实图教你制作(收着有用!) 用一碗米汤给孩子退烧:一个孩儿爹的英雄事迹 “蒙脱石散”止泻伤害那些大,你还在用吗? 儿童、孕妇、老人便秘,试试蜜煎导方(附:如何治疗腹泻) 孩子的病多是吃出来的 学会四个推拿动作,帮助孩子春天长高 爱心揉肚肚,小宝贝身体棒棒哒(视频) 孩子积食了,小儿推拿有特效处方! 消食片别乱给孩子吃!大量服用损伤脾胃! 小儿养生保健经典,经历了近千年的实践检验 究竟为什么会咳嗽? “咳嗽季”到来,用这五步止咳法,不吃药,不打针,宝宝迅速好起来 为什么你家的孩子老生病? 感冒的真相,长期不感冒=身体好? “茵栀黄”被滥用的背后,是谁利用了我们的信任? 小儿湿疹,如何内外同治,标本兼治? 无知会造成很多...... 别让无知和愚昧伤害了你和孩子身体 古代贵族们,为什么忍心让孩子挨饿呢? 孩子反复长口疮(口腔溃疡),真的是上火了吗? 鱼肉从“营养”的天使,堕落成“痰火”恶魔? 熬点米油,宝宝生病、脾胃虚弱最佳补品! 小面汤的“势”,用爱与时间养脾胃! 孩子脾虚,口水流不停,怎么办? 孩子脾胃健康是健康的关键! 孩子的健康问题都是大人过度干预的结果 小儿护持切要 想要与更多父母们交流育儿经验,加入我们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ekouchuanga.com/ekcff/6182.html
- 上一篇文章: 46个月的孩子,哪些能力发展需重点
- 下一篇文章: 知识库母乳宝宝吃完奶就哭可能是这4